9月1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到2020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在发展重点上,要坚持总量控制、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大力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等先进生物液体燃料。
按照总体部署,到2020年,我国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纤维素燃料乙醇5万吨级装置实现示范运行,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力争纤维素乙醇实现规模化生产,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装备和产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为此,《实施方案》还部署了保障生物燃料乙醇供应、积极做好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加强监督管理、推动创新发展、强化保障落实等5项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强调,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着力处理超期超标粮食;着力提高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大力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着力落实东北振兴战略部署,布局建设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基地。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负责人指出,国家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背景,那就是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在有力保障市场供应的同时,也带来了政策性库存高企等问题。参考美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消费,对于调节粮食供求、有效处置超期超标等粮食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正是推进这项工作的有利时机。
据测算,我国每年产生的超期超标等粮食数量可观,每年可利用的秸秆和林业废弃物超过4亿吨,此外国际市场玉米和木薯年贸易量达1.7亿吨,从原料上完全可以保障国内一定规模的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从产业基础来说,目前已有11个省份开展了乙醇汽油使用试点,占到全国汽油消费总量的1/5;以玉米、木薯等为原料的1代和1.5代生产技术工艺已经成熟稳定,以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2代先进生物燃料技术已具备产业化示范条件,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居前。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我国生物质能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是政策力度不够,二是成本居高不下,三是影响因素复杂。这次国家15部门支持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政策力度空前,有望补齐生物质能发展的短板,进一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
中石化集团科技部原主任、教授级高工乔映宾则建议,要发挥东北三省四市与东南三省四市对口合作机制,尽快落实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推广应用车用乙醇汽油,以此带动全国广大地区推广应用。同时,要从社会舆论上加强引导,让环境友好的燃料乙醇走进千家万户。
行业直达
- 污水处理
- 纯水处理
- 大气治理
- 防腐处理
- 仪器仪表
- 工控设备
- 安全防护
- 五金暖通
- 新能源
- 环卫农机
- 环保工程
- 化工混合
- 食品制药
- 矿冶机械
- 通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