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受到广泛关注。多位代表委员就如何推进CCUS产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我国CCUS产业稳步发展,但相较于庞大的碳排放总量,CCUS项目规模还比较小,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成本很高,限制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同时,作为引导企业发展新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工具,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机制2017年起暂停实施。我国已发布CCER方法学200多个,但CCUS项目有关方法学仍是空白。“在既无方法学也无交易机制的情况下,CCUS项目经济性难以得到保障,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他说。
为此,马永生建议,一是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将CCUS项目尽快纳入并让更多碳减排项目参与碳市场,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降低控排企业碳市场的履约成本。二是研究并发布CCUS方法学,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或对企业开展的方法学研究进行认定并尽快发布,推动CCUS项目获得碳减排量,提升项目经济性,推动CCUS项目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三是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就推进CCUS产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胜利油田总经理聂晓炜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制定国家CCUS产业科学规划。针对不同区域条件,重点部署CCUS+深地空间储能和资源开发利用、CCUS+风光电、CCUS+氢能、CCUS+生物质能等前沿和储备性技术攻关应用,聚焦全产业“捕输用封”,形成全国一盘棋、区域一体化。二是试行CCUS“链长制”运营模式。以重点项目和示范企业为“链长”牵引,示范培育CCUS产业链,形成系列技术标准体系,有序推动各优势区域尽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三是构建CCUS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探索创建国家CCUS碳汇核查、监测、计量标准,量化CCUS减碳固碳价值;构建CCUS国家碳排放、绿色交易体系,加快推进CCER重启。
“加快重启CCER交易市场对我国碳市场建设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认为,在“双碳”目标下,越来越多控排企业和非控排企业都有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的愿望和需求,CCER交易需求正不断增长。
全国人大代表,金陵石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春生告诉记者,目前我国CCUS项目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没有明确分类,导致项目在准入限制及行政审批中存在阻塞的情况。对此,他建议有关部门综合评估CCUS项目的安全环保特性,加大相关基础设施投入,引导企业主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