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了解最新动态
下载APP了解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重要新闻 » 正文

傅向升与国际国内同行谈形势 谈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9-23  浏览次数:96
核心提示:傅向升与国际国内同行谈形势 谈发展在202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上的致辞摘编编者按9月11~14日,202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在烟台

傅向升与国际国内同行谈形势  谈发展

——在“202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上的致辞摘编

编者按 9月11~14日,“202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在烟台召开,大会期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分别在“国际肥料工业协会中国顾问团会议”“聚焦碳足迹—2024能源化工行业低碳座谈会”“市长高端会议”“国际产能合作大会”“2024全球能源与化工市场会议”等会议致辞。傅向升同志针对不同会议的主题,分别重点谈了化肥工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双碳”战略及其碳足迹、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全年经济形势预判等,综合起来看既有对行业现状的了解,又有对中央部署和宏观政策的把握;既有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又有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应部分参会代表的要求,特编辑如下,以飨读者:
 


与国际同行谈化肥形势

(9月11日,在国际肥料工业协会中国顾问团会议上的致辞)

 

640.webp (2).png

中国石化联合会与国际肥料工业协会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国际肥料工业协会每年都在中国召开专门会议,每次会议和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发布的每一期研究报告,起到了非常好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的作用,对中国化肥工业的持续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对中国化肥企业的创新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升级都有很多新的启发!今天跟各位分享几点与化肥形势相关的内容:

一是中国化肥工业的创新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统计表明化肥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在5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化肥,粮食产量将减产一半,所以说化肥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世界化肥工业是从1913年德国科学家哈伯实现了氨合成、并与巴斯夫的博施工程师成功工业化以后,进入了快速工业化的阶段。中国化肥工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简单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20年。是新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化工部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为满足国内农业生产之急需,在全国大建小化肥厂,当时几乎全中国每一个县都有一家小化肥厂,产品主要是依靠自主开发的技术生产碳酸氢铵。

第二个阶段约30年。以20世纪70年代引进13套大化肥装置为标志,即齐鲁、大庆、辽河、泸天化、云天化、安庆、湖北、洞庭湖等,当时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大型合成氨和尿素装置,基本配置是“30·52”即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中国从此开启了化肥工业的大型化和现代化之路。在那个阶段还同时开展了另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即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内化肥厂的改造升级,当时主要是通过化工部组织、在全国开展碳铵改尿素和节能改造的“两煤改一煤(原料煤、燃料煤去掉锅炉用燃料煤)”、节水改造的“两水闭路循环(冷却水和污水)”新技术、新工艺。

 第三个阶段可以是新世纪以来的最近二十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边加大自主创新、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力度,一边加快企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企业间重组,化肥工业的规模集中度大幅提升,大部分化肥企业生产规模都跃升到百万吨级以上,单体规模不断升级。在这个阶段新建合成氨、尿素装置由原来引进的“30·52”,不断跃升到“50·80”“60·100”;技术水平和系统化、工程化的成龙配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煤气化技术实现跨越、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国际领先、智能化水平持续优化,新建化肥装置的原料单耗、能耗和水耗都世界领先。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化肥工业对于中国来说更为重要。去年,中国的化肥折纯总产量5713.6万吨,出口1088万吨,进口726.9万吨(主要是氯化钾)。其中,氮肥折纯产量高于4000万吨、磷肥折纯产量900多万吨,氮肥、磷肥的产量相对于国内市场需求量都保供有余。今年上半年化肥总产量3040.5万吨,同比增长8.8%,其中氮肥产量同比增长8.9%、磷肥产量同比增长7.3%、钾肥产量同比增长9.7%。据统计,中国氮肥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4,磷肥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3,钾肥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9。由此可见,今天中国的化肥工业论产量是世界化肥大国,论整体技术水平也是世界化肥强国。

二是中国化肥工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化肥工业经过70年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创新进步是快的、成就是明显的,但今天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和新要求,化肥工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第一个表现是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结构性矛盾首先表现在氮肥、磷肥、钾肥的结构性比例失调,氮肥和磷肥的产量都是过剩的,而钾肥严重依赖进口,氮肥的产量高于消费量10%以上,磷肥的产量高于消费量60%以上,而钾肥约47%靠进口。产品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基础肥料品种多,高效专用肥新品种少。虽然近年来在复混肥大量生产的同时,也研发了水溶肥、缓释肥、腐殖酸肥、微量元素肥等不少新型肥料种类,都开展了推广应用,但适合不同地域科学测土施肥的量远远不够,适合不同植物或作物的专用肥推广应用也不够,适合不同作物、特别是果蔬种植不同生长期的专用肥料品种就更少。

第二个表现是受原料价格的影响,化肥企业的效益波动大。这一点欧洲同行可能感受更加深刻,2022年2月下旬因俄乌冲突导致天然气价格暴涨,欧洲能源、电力价格随之大幅上涨,直接受冲击的就是欧洲的合成氨和化肥生产装置,巴斯夫列入第一批减产和停产的化工品清单中就包括合成氨和化肥。中国也是一样,煤炭价格高位的时候,化肥企业的效益就大幅下降,煤炭价格低位的时候,化肥企业的效益就会明显改善。中国化肥工业2022年因俄乌冲突、国际市场肥料价格高涨的带动作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45%、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2.94%。其中,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等收入、利润均大幅增长,化肥行业收获了一个历史罕见的好年景。可2023年化肥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53%、实现利润同比大幅下降29.19%,同样的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等收入、利润同步下降,且利润下降幅度均高于收入。今年上半年化肥行业经营指标改善向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8%、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2.31%,其中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等收入、利润互有升降。

第三个表现是绿色低碳转型的挑战更为艰巨。这一点中国化肥工业更为突出,因为中国化肥工业的原料结构与世界化肥工业有着很大不同,中国因受“多煤缺油少气”资源禀赋的制约,70%以上的合成氨是以煤炭为原料,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海湾地区的合成氨都是以天然气为原料,以天然气为原料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煤炭为原料要低60%,气头比煤头废渣和废水的排放量也低很多。所以说中国化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双碳”目标的实现更为艰巨。我们既要看到化肥工业的进步与成绩,也必须正视目前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在创新与发展中补短板、强弱项,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创新,转型升级,推动化肥工业高质高效发展。近年来,中国化肥工业重点在技术进步、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在降耗、节能、节水上下功夫,在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上下功夫,新建化肥装置和新增产能不仅要产能置换,而且能效、水效要达到先进水平。新世纪以来,华东和华南地区几乎没有新建化肥装置和新增化肥产能,新建的化肥装置和新增化肥产能几乎全部选在西北煤炭资源富集区域,而且新建装置都实现了大型化和智能化。

下一步,中国化肥工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是立足现状创新领先。虽然中国化肥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关键设备制造水平都居国际领先,但创新无止境。特别是事关化肥工业的核心要素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创新,自哈伯发明铁系催化剂成功合成氨以来,催化剂始终是化肥工业创新的关键和重点,福州大学研发成功的新型钌系催化剂实现了氨的低压合成新工艺,已成功工业化。下一步创新还应在新型高效肥料品种上下功夫。针对中国广袤的种植面积和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开发更多的土壤专用肥和植物专用肥,同时创新更多的科学施肥方法和植保一体化服务方案,大大提升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保障粮食安全和果蔬品质的应有效果。

 化肥工业高质量发展第二个重点是绿色低碳转型。特别是中国以煤炭为原料的化肥企业,为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要求,在做好节能、降耗、降碳的同时,在前端的生产环节还要积极探索与新能源的耦合发展,特别是加快研发并积极探索与绿氢的耦合发展,如果在造气后的变换工段实现了补充绿氢调碳氢比,替代目前把一氧化碳转换为二氧化碳的方式,化肥工业的碳排放量将大幅下降。在后端的使用环节还要加快研发肥料新品种以及科学的施肥方法和方案,提高肥效、减少损失,也就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化肥行业“双碳”目标面临的艰巨性将大大缓解。

化肥工业高质量发展第三个重点是磷肥工业磷石膏资源化利用。这是长期困扰磷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也是伴随磷肥工业长期没有很好解决的难题。目前实行的“以膏定产”的措施,即以不新增磷石膏的量为基准控制磷肥的产量,不是最终的根本解决之道。

  磷肥生产企业在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方面已开展了很多研究和试验,磷石膏资源化制作建筑材料是破解途径之一,但消化的量有限;磷石膏用于盐碱地土壤改良也是途径之一,但因磷石膏组分复杂而有待验证和标准规范。最成功的解决之道应属鲁北化工的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真正实现了从磷矿石到磷铵的闭路循环,是目前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最佳方法,自“八五”国家科技攻关成功以来,工业化规模不断扩大、运行稳定。今年3月份贵州磷化集团的140万吨磷石膏生产60万吨硫酸、联产80万吨水泥装置一次投料成功,再次证明该技术路线大型化的可行性。7月底,我与鲁北化工吕天宝董事长和班子成员交流时谈及此事,他们表示愿意将这一技术在国内,甚至国外磷肥企业推广,这对磷肥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很有意义,也是值得探讨和重视的一个课题。


“双碳”战略与碳足迹

(9月11日,在聚焦碳足迹—2024能源化工行业低碳座谈会上的致辞)

 

640.webp (3).png

第一,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的共识。1992年国际社会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达成《气候变化框架条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目标;2015年达成应对气候变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巴黎协定》,明确了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路径和分阶段减排目标。中国政府也在2015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和战略,不仅提出将采取自主行动,而且还明确了分阶段的目标。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11月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特别表彰了中国政府在推进碳中和方面做出的特别贡献。
 

 第二,扎实推进“双碳”战略。为贯彻中央部署、实现“双碳”目标,从中央、到各省市、各行业、广大企业,都积极行动起来。2021年9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研究制定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和(2023年版)》等多项政策;中国各地、各行业、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前期工作和节能降碳工作扎实推进。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累计成交量4.65亿吨,成交额约270亿元。与“双碳”相关的其他方面工作也都在有序推进中。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了《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都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等。

 第三,有些工作有待加强。鉴于欧盟已试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碳关税”,并于2026年开始正式征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已有4年,目前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强化和深化,如碳交易市场扩容问题,目前碳交易市场覆盖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以及交易量都需要提升;再如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这一部署是2021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具体要求是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2年多过去了各地和很多企业都期盼具体的考核办法和具体措施尽快落地;还有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碳足迹”的核算及其数据库的建立,已成为今天推进“双碳”战略最紧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第四,突出重点,科学核算,在国际合作中尽快建立符合实际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接下来,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重点。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行业内的重点产品。譬如石化作为重点行业,产品有上万种,能耗和碳排量聚焦在化肥行业、氯碱行业、电石行业、炼油行业等;而重点产品又聚焦在合成氨、甲醇、烧碱、电石、乙烯等。抓住了这几个重点行业和这几个重点产品,就抓住了石化领域碳排放量的60%-70%,所以如何抓重点值得研究。

 二是抓核算。目前,全国能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都有数据,每一个重点行业的能耗量和碳排放量都有数据。虽然具体到一个产品其能耗量的计算也是有的,但碳排放量核算工作还比较薄弱,核算标准和具体方法要尽快落地。

 三是抓互认。在坚持“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原则前提下,既要加快推进产品碳标识国内认证,还要推动国际衔接与互认,因为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是国际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碳足迹只有被相互认可,产品在国际市场才有竞争力。如果不能互认产品,仍然相互征缴“碳关税”,会不会既增加了企业的营运成本,又多了一道关税壁垒呢?最起码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完善产品碳足迹计算所覆盖的边界范围,明确产品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又要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加强国际碳足迹方法学研究,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核算规则和认证结果方面衔接互认。


新质生产力

(9月12日,在市长高端会议上的致辞)

 

640.webp (4).png

  今年“市长高端会议”的主题是“聚焦新质生产力,锻造产业全新竞争力”。今天我就与各位专门谈谈“新质生产力”的话题:

 第一,关于新质生产力。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知道,生产力是构成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的。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做了进一步阐述: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已经深刻地阐明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第二,中国经济到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十几年位居世界第二位,连续多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30%以上的份额,也是连续多年的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不仅是经济大国、制造业大国,也是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安全的重要贡献者。但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及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还比较突出;大而不强的现状以及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堵点甚至“卡脖子”问题。在已取得显著进步和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破解诸多瓶颈制约、应对复杂严峻挑战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有序梯度转移,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现工业经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跨越;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堵点和“卡脖子”瓶颈,加快制造业大国迈向产业高端化,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现强国目标。

第三,石化产业到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与其他工业领域相比,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不一样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和紧迫性。我国已连续十几年稳居石化大国的地位,当前正处于深化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石化强国的目标,所面临的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产品高端化、差异化的任务是艰巨的,自 “九五”时期、即上世纪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对结构调整做出重点部署以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我们在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也在做。但因受技术的制约,尤其是受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等因素影响,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与跨国公司相比,我们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向高端化、差异化转型的效果不够突出。我国石化产品依然以基础化学品和通用材料为主,石化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石化产业的结构调整,推动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石化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工业发展史告诉我们,创新与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经济发展史也充分证明,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科技革命不断孕育出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众多科技成果。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生产过程和生产工具自动化和智能化,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了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

  我们一定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重点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开辟新赛道,促进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加快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通过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石化产业降碳减污,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通过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世界级石化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坚定迈向石化强国的目标。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9月12日,在第八届石化行业国际产能合作大会上的致辞)

 

微信图片_20240913111116.jpg

  国际产能合作是党中央在新发展阶段、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推动我国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也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着眼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把握国际经济合作新方向,创新对外合作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的重要途径。

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将会越开越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这都是再次向国内外宣示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过去4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显著进步和成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未来我们要建成中国式现代化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去实现。实践和事实证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中国将全面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参与、融入世界经济的全面合作与发展。在目前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享受95%-98%税目产品零关税的基础上,我们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中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最新发布的2024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制造业的禁入条款已全部清零。我们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对内更好发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动力作用,对外更好发挥以开放促合作促共赢的引领作用,不仅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也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助力。

二是石化产业国际产能合作成果丰硕。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相互促进、包容性发展的世界。中国石化联合会和中国石化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积极探索和拓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不断深化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塑料理事会、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终止废弃塑料污染联盟以及美国化学理事会、欧洲化学理事会、日本石化和化工协会、韩国石化协会等国际组织和行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深化可持续发展、责任关怀、本质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强化危险化学品监管等多方面、多课题的合作。同时,为跨国公司了解中国、投资中国和融入中国市场以及中国石化企业“走出去”都提供了政策沟通、引导和服务工作,对培育更多经济合作增长点,推动石化行业国际产能合作走深走实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巴斯夫、埃克森美孚、壳牌、沙特阿美、沙比克、科思创、赢创、科莱恩等众多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加大投资中国和在中国业绩的持续增长,获得业内公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年来,我国石化企业获得20多个海外炼化项目,其中轮胎企业走出去成效最为突出。我国石化行业对外投资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油气勘探、投资共建方面成绩斐然,而且随着国际产能合作的深化,工程技术服务和装备制造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广泛和深化。当前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已成为新的导向和合作重点,下一步我们国际产能合作中将更加重视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绿色低碳产业的合作,积极推动绿色、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产能及其节能降碳、循环经济和资源化利用新技术以及智能化、数字化新技术“走出去”,让国际产能在高质量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今年的会议是东南亚专场,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中国与东南亚人口相加超过20亿,世界总人口的占比高于四分之一,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东南亚是中国的南邻,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在悠久的历史交往中,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都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我们隔海相望、依水相邻,距离近物流不仅有成本优势,而且还不像红海那样易受区域动荡的影响,合作就是稳定和可预期的。实际上,东南亚各国与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以及广东、福建、广西等沿海发达省份的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比中国中西部省份还要便利。所以近邻的区位优势是我们合作的重要基础。

  特别是中国与东南亚在石化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中国是世界第二石化大国,石化产品稳定供应市场的能力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都底蕴十足。东南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丰富,天然橡胶、棕榈油等生产居世界首位,又加上东南亚各国地处热带地区,以水稻为主的农业和热带种植园丰富多样,中国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以及石化领域的聚酯、专用料等产品,将为加工业快速发展的东南亚,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保障东南亚的市场作出贡献。

  今天的中国是更加开放的中国,未来的中国将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石化联合会将深入贯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在不断加强与东南亚合作、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化“RCEP区域合作”和全方位国际合作。在产业链互补、优势互补和市场互补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和理念共识与创新协同,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生态挑战,推动石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对此,东南亚的朋友们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水涨荷花高”。


全年经济形势预判

(9月13日,在2024全球能源与化工市场会议上的致辞)

 

微信图片_20240913142450.jpg

  今年3月22日,我带团在休斯敦,出席了中国石化联合会与S&P Global 共同举办了“世界石化大会”中国会议。每年的中国国际石化大会期间,我们都会与S&P Global共同举办“全球能源与化工市场会议”,都会邀请到S&P Global能源与化工方面的分析专家,与我们共同分享全球能源市场和化工品及材料市场的最新行情、全年预判和未来趋势。每年这个分是国际石化大会举办期间,关注度最高,最受欢迎的会议。在致辞环节我首先与各位分享几点对经济形势的粗浅思考:

1.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上半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递进,产业布局与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更趋复杂,世界经济在艰难中恢复。世界银行在6月份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称,增长乏力将继续困扰世界经济,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的产出仍然低迷,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今年的整体增速约4%,低于去年的4.2%,拉丁美洲的增速将由去年的2.2%放缓到今年的1.8%。尤其是有些国家采取的多项贸易限制措施以及地缘政治的紧张关系,严重影响和制约世界贸易的发展,贸易疲软也阻碍全球经济的增长。

  中国经济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不确定因素增加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总量达到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二季度环比增长0.7%,环比增速连续8个季度正增长,增速在各大经济体中保持领先,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并且生产稳定增长,经济保持平稳向好态势。7月份,IMF、世界银行都分别上调中国今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值,并表示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仍是全球经济主要引擎。

2.中国石化行业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向好。上半年,受上游原料价格高位、产品价格低位徘徊、下游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石化行业和部分企业的效益不及预期,但主要石化产品的产量和市场消费量都平稳增长,经营业绩同比数据明显好于去年同期。全行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万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利润4294.7亿元,同比下降1.6%;进出口总额4740.8亿美元,同比下降2.5%。同比数据比去年同期明显改善(去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4.4%、利润同比下降41.3%、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6%)。具体到“三大板块”看:油气板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7%,利润同比增长7.7%。化工板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7%,利润同比增长4.4%,均实现“双增长”。炼油板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高于3%,但利润同比是下降的。

  再看一看骨干企业。从石化骨干企业相继发布的上半年年报看,其经营业绩以增长为主,中石油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5%;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886.1亿元,同比增长3.9%。中石化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8万亿元,公司股东应占利润371亿元,同比增长2.6%。中石油上半年经营业绩再创历史同期新高,中石化上半年取得良好经营业绩。中海油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8%,净利润同比增长25%。恒力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8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1.77%。荣盛石化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3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6%。万华化学上半年营业收入970.67亿元,同比增长10.77%;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等影响,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1.74亿元,同比下降4.6%。其余企业不再过多赘述。

 3.全年石化产业正在筑底企稳。走过上半年,我们看到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已扭转了去年同期收入、利润、进出口总额全面下滑的局面,正在呈现年初我们预判“底部盘整,筑底企稳”的态势。从上半年的业绩预判今年全年的话,今年的运行结果将好于去年或持平。去年全年全行业营业收入15.95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是8万亿元;去年全年利润总额是8733.6亿元,今年上半年是4294.7亿元;去年全年进出口总额是9522.9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是4740.8亿美元。依此预判,今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将高于去年,利润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将略高于或与去年持平,这就告诉我们今年是“底部盘整年”、是“筑底企稳年”。

  如果看一看全球石化产业,具体到北美、欧洲、东北亚、海湾“四大区域”来看,“四大区域”横向比,欧洲因受俄乌冲突的持续影响,特别是天然气、用电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继续高位的影响,比北美、东北亚和海湾地区运营成本更高一些,困难会更大一些。特别是世界化工强国的德国,化工企业的运营更为艰难,全球竞争力有被削弱的危险。“四大区域”各自纵向比,今年的经营业绩都将好于去年,都将呈现“底部盘整,筑底企稳年”的一年。世界银行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不仅把今年全球经济增速比前期的预测值调高了0.2个百分点,而且预判“全球经济增长似乎正在企稳”。

  影响世界经济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元的降息。去年底和今年初都在预测今年下半年美元将开启降息。可因通胀指数尚未达到2%的预期目标,又叠加多种因素美元迟迟没有进入降息程序,美元如此高的利率大宗商品价格和世界经济就持续承压。上个月美联储释放降息信号,预示着美元降息已经按动了启动键,伴随美元降息、全球大宗原材料及其主要产品的价格都将随之上行。如此一来全球经济以及世界石化产业、众多跨国公司和企业,其经营情况,特别是效益都将改善向好。


  以上是应部分参会代表要求对傅向升同志在不同分会议的致辞作的摘编,以供行业同仁交流和参考。傅向升同志还在最后一天的“十五五”规划前瞻专题会议讲话,重点谈了“一个目标,四大部署,四项重点”,对做好“十五五”规划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启发性,对做好“十五五”行业发展规划也有着较强的指导性和引领性。将另行编辑,感兴趣的朋友敬请关注。


摄影:张育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会员服务标准  |  营业执照公示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2009867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 博康网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0533-3147343 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审核: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